《求是》《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农业农村部及北京江苏湖北和中国农大等网站转载贺宏斌教授在《光明日报》刊载的专家点评文章:为乡村振兴战略“铺路架桥”
本站消息:2022年3月25日,《光明日报》第七版在“光明视野”栏目,以专家点评形式,发表了长安大学贺宏斌教授的点评文章:为乡村振兴战略“铺路架桥”。《光明日报》及其光明网等网站予以了数字链接。(《光明日报》网站光明网等刊登本文的网址:https://share.gmw.cn/news/2022-03/25/content_35611136.htm)。

《光明日报》2022.3.25第七版光明视野栏目的专家点评发表贺宏斌教授的文章:为乡村振兴战略“铺路搭桥”截图

光明网(《光明日报》网站)刊登本文的截图
国内一些主流媒体主办的网站在其相应栏目下对《为乡村振兴战略“铺路架桥”》予以了转载。先后转载的网站有: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学习平台:求是网(刊载本文网址: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2-03/25/c_1128502561.htm);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学习平台:求是网刊载贺宏斌教授的文章截图
《经济日报》主办的中国经济门户网站:中国经济网(刊载本文网址:http://views.ce.cn/view/ent/202203/25/t20220325_37433521.shtml);

《经济日报》主办的中国经济门户网站-中国经济网刊载贺宏斌教授的文章截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予以转载。(刊载本文的网址:http://www.moa.gov.cn/ztzl/ymksn/gmrbbd/202203/t20220325_6393925.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政府门户网站-刊载贺宏斌教授的文章截图
中国农业新闻网,该网站是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刊载新闻的综合性网站,是中央级综合性大报——《农民日报》建设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刊载本文的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a1zOa6cxR_fVccjdySiRnA);

中国农业新闻网简称中农新网 全国唯一一家具有中国农业新闻网合法名称的农业专业网站刊载贺宏斌教授文章截图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北京市社科院主办的宣讲家网站,在其重大主题专题>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踔厉奋发•一个不能掉队栏目中予以转载。(刊载本文的网址:http://www.71.cn/2022/0325/1163090.shtml)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宣讲家网站刊载贺宏斌教授的文章截图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刊载本文的网址:http://news.cnhubei.com/content/2022-03/25/content_14605142.html)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站刊载贺宏斌教授的文章截图
中国农业大学经管新闻网(刊载本文的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Tes0eBS2EMQ9_s1ScxIb4A)。

中国农业大学经管新闻中心网站网站刊载贺宏斌教授文章截图
与此同时,国内其他一些媒体网站,也予以转载。如,江苏智库网、四川省情网、江苏社科规划网、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网站、乡村发展网、长安大学新闻网等予以转载。
附件:
【专家点评】
作者:贺宏斌(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法工委专家,中国公路学会法工委常委,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法学教授、公路法所所长)
“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扶贫的庄严承诺。在乡村振兴中,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地位十分重要。通畅的乡村道路不仅能够方便村民出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还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增加村民消费需求。
“四好农村路”让党心与民心更亲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对农村公路助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寄予了殷切期望。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主要内容的“四好农村路”建设热潮在全国掀起,农村地区“出行难”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农村公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农村地区,更需要政策与技术等全方位扶持。“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农村交通改善提供了充分的扶持与保障,一条条柏油路、一座座桥梁打通了悬崖峭壁、高山峻岭造成的阻隔,连了镇,连了村,更连了民心;广大农村地区通了路,通了车,更通了幸福。
农村公路为农民群众畅通了致富路。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34628亿元,新改建的238.6万公里农村公路中,半数以上在原贫困地区。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38.2万公里,沿线乡村正在因路而兴、因路更美、因路致富。“致富路”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条件,使他们实现了“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的美好梦想。下一步,500万公里的农村“致富路”规划蓝图,快马加鞭的农村公路立法步伐,以及“路长制”等十余项政策标准规范织就的“保护网”,将让更多的乡间路变成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畅通乡村路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解决乡村“出行难”问题,不能套用一个模式、不管不顾地架桥修路,而是要因地制宜、精准研判,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以最优方案方便居民出行。以“悬崖村”为例,如果修路,当时测算需耗资4000万元以上,占“悬崖村”所在昭觉县全年财政收入的2/5。而投入100万元,用6000多根钢管搭建2556级“天梯”,不仅使“出行难”的悬崖变成了安全省时的台阶,也有了开通无人机邮路、发展农业产业的条件,还将小有名气的村子升级成了乡村振兴旅游目的地。同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一部分群众的安置问题。这样一套“绣花”功夫,使“悬崖村”成了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修建的是路桥,改变的是乡村面貌,拉近的是党心与民心。未来,我们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建设,让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更加畅通无阻。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之殷、龙军、禹爱华、高平、张勇、周洪双、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胡玲玲、徐梦玲